沥海街道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规范化建设、组织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常态化服务”的工作模式,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成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地。
一、坚持规范化建设。根据省市区统一部署,积极组织考察调研,加强学习借鉴。结合街道实际,制定《沥海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实施方案》,对照《越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建设考核评估标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建设与“五3”创建、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提升阵地建设;对标“十有”对接群众,深化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工作一体实施,做到资源统筹、设施整合、共建共享。
二、坚持组织化管理。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和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建立街道、村居两级组织架构,街道层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所长,党工委副书记、宣统委员任副所长,下设实践所办公室,整合组织、宣传、文化、教育、卫生、科协、工青妇等办线力量,负责文明实践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指导实践站、点开展工作。村(居)层面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居)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站长,村(居)文化管理员具体组织实施。
三、坚持项目化运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拓宽文明实践阵地,统筹各种资源,围绕科学理论学习实践、党的政策宣传宣讲、主流价值培育践行、文化生活丰富活跃、移风易俗宣传引导等五项重要内容,排定项目化工作清单,制定志愿服务项目表,按照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充分运用“讲、传、评、帮、送”等文明实践方式,扎实开展政策宣讲、公益培训、便民服务、文艺汇演、健康咨询、困难帮扶等活动,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行见效、社会风尚向上向善。
四、坚持社会化参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平台,广泛聚合文明实践力量,打造“多能型、全方位”志愿服务队伍。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单位推荐和组织评选,积极吸纳各类人才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既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又注重吸纳草根名嘴、土专家、乡贤人士、“五老人员”等形成强大合力。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立8支志愿服务队,各村(居)文明实践站组建“5+X”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共组建志愿者队伍120余支,成员600多名。同时,依托“志愿汇”志愿服务平台,强化“积分制”管理运用,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相映成辉。
五、坚持常态化服务。因地制宜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真正实现进村入户、见人走心。注重培育亮点、选树典型、打造特色,积极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组织理论宣讲队开展“台门汇”、“海韵论坛”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组织党员、青年、巾帼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助力文明城市复评迎检工作。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阵地作用,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自建立以来,组织活动30余场次,服务群众5000余人,内容包括理论宣讲、文化惠民、公益培训、便民服务、移风易俗等,不断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下一步,沥海街道将按照“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出彩”的要求,总结前期经验,大胆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运作模式,努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