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早上好!我是你们的舞蹈老师,你们可以叫我祝老师……”
7月18日上午,越城区马山街道“童”伴——外来务工子女成长陪伴志愿服务项目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越英社区和洋泾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正式启动。来自袍江小学、马山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们早早地到达上课地点,为辖区内65名外来务工子女提供成长教育、艺术素养、舞韵马山、童谣国学等课程。
“说实话,我们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所以一到周末或者寒暑假,孩子基本上就是待在家里自己玩耍或者长时间看电视。现在报名参加了这个公益培训班,既不增加我们的经济压力,孩子也有机会接触这些文艺类的课程了,真的挺好的!”一位送孩子来上培训班的家长说道。
据悉,马山街道现有人口12.5万,其中外来流动人口7.2万。2019年11月,马山街道撤镇设街,但是目前辖区内社区只有6个,其余21个是村居,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辖区内仅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就有2所,有学生近2000人。由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忙于生计,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力不从心。一些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偏差,缺乏接触各类培训辅导的机会,放学后都是以到处玩耍或看电视为主,成长阶段缺乏必要的陪伴和文艺熏陶机会。
为此,马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按照“校园+社区”协同育人服务模式,推出“童”伴——外来务工子女成长陪伴志愿服务项目。从7月18日开始,组织开展第一期为期6个月96个公益课时的志愿服务,并根据第一期实际开展成效,调整内容持续精准服务。“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项目,一方面,提升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成绩,丰富他们的课余兴趣爱好,培养外来务工子女自信、阳光、开朗的性格,弥补家庭陪伴不足的缺陷,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希望能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让社区氛围更融洽。同时,孩子也能带动家长一起参与公益活动,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马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着开展该志愿服务项目的初衷。
下一步,马山街道将通过各种渠道招募更多有爱心的文艺类志愿者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为辖区内更多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公益课程,推动“童”伴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供稿:边妙芳)